大多数人看见有人炒股票挣钱了都非常想试试,不少人觉得炒股很难,是因为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,怎么将风险规避到最低?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学习,今天为大家介绍《艺术|梁颖宇:港交所修例一周年,新经济股IPO回暖》的内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艺术

    最近上海落实推出科创板,随即惹来与港交所争市场,新经济股恐大举转投科创板的疑虑;但观乎去年四季度起,几只新上市的生物医药股表现回暖,此想法可能太过悲观。一年下来,透过新机制以同股不同权上市的创科企业,只有两家;以无收入或无盈利状态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,只有七家。另外,大部分新经济公司是由初创做起,上市前经过多轮融资,估值已不低。港交所去年修订上市条例,最大突破是容许符合指定条件的创科企业,以同股不同权方式上市;其次是容许未有收入和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。市场教育需要时间不过,要乘胜追击的话,笔者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加强市场教育,提高本港投资者对新经济领域不同行业的认识;并且要学懂用跟传统分析不同的准则,去评估新经济公司的投资价值,尽量在控制风险及开拓投资机遇之间,寻找合理平衡点。有意上市的公司在考虑过本身的市场和定位,比较过两地上市守则、监管和规例,自然会选出最有利的上市地点。初期,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为了吸引高质素公司舍弃美国来香港上市,觉得溢价一定要比美国高,却忽略了国际市场涉足新经济股的投资者,大多有较高分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,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。回顾几只新股表现,不难发现三季度是一个分水岭,抢闸在季内上市的五家公司,股价至今依然潜水,往后再没有同股不同权上市个案;反而四季度起零星上市的四家无收入、无盈利生物医药公司,股价则录得不同升幅。以康希诺为例,笔者和公司管理层路演期间,见了许多本港、国际和内地投资者,发觉大多没投资过疫苗公司,对行业运作也不了解

    上海科创板目前仍在酝酿阶段,即使真的全速发展,以创新科技公司增长速度计算,上市需求只会有增无减,足以支持多个市场同时发展,与港交所相信是互补多于互相竞争。港交所为推动香港成为新经济公司融资中心,已奠下稳健架构,出师虽然不利,但近期几只生物医药股表现亮眼,反映市场人士已摸索出路向,随着市场慢慢成熟,未来仍会有更多新经济公司会推进在港的上市计划。他们懂得如何去辨别优劣,是以内地去年发生了长生科技假疫苗事件,仍然愿意投资;适逢上市前本港爆发麻疹,更多投资者意识到合规疫苗的重要性,上市反应比预期理想,证明只要不同持份者愿意配合,新经济股在香港仍是有市场的。起,几只无盈利的生物医药股率先试水温,因为大都是研发肿瘤和免疫治疗的药物,投资者理解到新药需求殷切,加以公司和投行回归理性,愿意调低定价,预留水位给投资者,上市后股价均录得不俗升幅,市场开始有回暖迹象。遇上市况不配合,要么暂时搁置上市计划,要么硬着头皮继续按议定价格上市,反应自然难如人意,往往三数天便跌破招股价。造成这个异常现象,除了个别股份知名度高,备受市场追捧,求过于供之外;根本原因在于港交所修例之前,同类型公司大多在美国上市,港股中没有先例可循,定价无参考。一手买入的投资者损手,对后来者提高警觉,是以三季度接连五只新经济股上市后,市场一度沉寂下来。事实上,任何市场推出新的政策或产品,起初有一段调节期是正常现象。笔者投资这间公司多年,筹备上市过程中,接触不同持份者后,最大领悟是之前那些股价深潜的公司,共通点是招股时定价过分进取,市盈率动辄数十倍,最高的一只甚至超过180倍,过分透支公司盈利前景,上市后无以为继,股价自然往下掉

    只有一批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,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,外国一些疫苗公司曾经历一段快速成长期,并很快被几家跨国药厂收购的历史。香港投资者经验较浅,稳健的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当先头部队,上市团队只能退而求其次,引入一些对冲基金,散户则大多是跟风买入。港交所放宽新经济股上市门坎,接近一周年,成绩差强人意。及至去年底,投资银行及券商见市场冷却,为了重拾市场信心,大胆建议上市公司降低估值。部分在最后的一两轮融资,甚至会做出价格保证,承诺上市价不可低于指定水平,大大降低了定价灵活性。刚于底挂牌的内地疫苗研发生产商康希诺,是其中一家报捷的生物医药公司。首批循新例上市的焦点股,招股时一手难求,估值被推上天价,上市后股价却深潜,教不少捧场客失望,市场急速冷却。对冲基金追求短线获利,上市后见好即沽,自然对公司股价造成压力

好了,《艺术|梁颖宇:港交所修例一周年,新经济股IPO回暖》就介绍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